未来的世界竞争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二十一世纪《文学概论》课教材建设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教材内容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文学概论课素质教育的内容是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能力系统的二重结构。文学概论课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所以,能力的训练不但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可是以往的教材只有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没有怎样学理论、用理论的指导。这样的的教材自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文学概论》课的教材应增加以下内容:第一,怎样学理论、用理论的讲授内容。例如,讲怎样进行理论自学、理论研究,怎样辨析理论是非,怎样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作品,怎样把文学理论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等等。第二,能力训练的系统安排。应结合不同章节理论内容的阐述,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地安排文学概论课能力训练的系列内容。例如,结合本质论的理论阐述安排辨析理论是非能力训练;结合构成论的理论阐述安排分析作品能力训练;结合创作论的理论阐述安排理论自学能力训练;结合发展的理论阐述安排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结合鉴赏论的理论阐述安排研究创造能力训练,并对能力训练的内容、形式、实施步骤、效果考核办法等作具体设计。这样的教材不但为教师提供了理论讲授的依据,而且为教师进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思辩能力是人的才智和创造力的基础,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文学概论课作为纯理论课应当重视学生思维思辩性的培养。为此,《文学概论》教材在理论问题的提出和阐释上应当尽量改变以往静态的和直接的阐述方法,代之以动态式和论析式的阐述方法。即在阐释重要的、争议较大的理论原理时,先把文艺理论界的不同观点作动态介绍,然后逐一评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推演、论证的科学结论。这样,不但能使理论观点论述得充分、有力,使学生对理论观点掌握得准确、牢固,而且通过论析过程,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思辩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教材内容的编写必须从接受对象———学生的接受基础和起点出发,充分考虑到阅读、自学的实际效果。文学概论课是纯理论课,本身抽象、理解难度系数大。该课程在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又决定了它需要在低年级开设。历届教学考核评估的调查表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从高中升上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较小,作品基础较差,理论基础几乎是零。通俗易懂。即在理论阐述上要把较为深广的理论内容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够接受。这样,教材必须具有可读性、适用性。否则,概念拗口、理论高深、甚至用概念解释概念,这样的教材学生读不懂、看不进去,教材也就失去了作用。
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是造就专门的研究人员,也不是培养作家。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师范院校的中文系是为中学培养合格师资。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决定了中文系师范生的基本功是解读作品、指导作文和课外阅读能力。所以师范院校中文系的《文学概论》教材应有别于综合性院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与解读作品、写作等与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内容,增加文学理论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讲授。使教材符合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出师范的特点和要求。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